百年前,容闳、詹天佑等中国早期留学生学成归国,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是中国近代留学史的开端。
1950年,中国向东欧5国派遣了35名留学生,同年,首批33名东欧留学生抵华,这一来一往,开启了新中国公派留学事业的先河。
从最初的几十人到现今每年超过60万人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代中国史中到处都有留学生的身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急需大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1951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实施“向苏联大规模派遣工科留学生”的政策,并于同年8月首次向苏联派遣了375名留学人员。
向苏联学习科学技术和教育经验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
据统计,1951年至1965年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共派出10698人,回国8013人,其中向苏联派出留学生8414人。
这8013人中产生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200多位院士、200多位省部级官员、100多位军队将领、诸多享誉世界的学科带头人和专家,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江泽民、李鹏、钱其琛、周光召、宋健等都是这一阶段留苏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江泽民
1966年,受“文革”影响,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全面停滞,直至1972年下半年才逐渐恢复。
197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同意了邓小平提出的派遣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想法。
那时中美还没正式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一穷二白的中国面临着一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实早在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就曾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 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而那一年的6月23日,针对留学生派出工作,邓小平有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而且,派出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
1978年12月26日晚,52名中年人穿着黑大衣和黑皮鞋、带着黑色手提包,揣着仅有的50美元,顺序登上一架飞机,他们要途经法国巴黎转机去美国留学。
首批52名赴美留学人员到达美国
这52名公费留学生学成后,悉数回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佼佼者,个人命运的轨迹也因此发生急速转折。
52名首航留学生名单
而这也正式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真正意义上留学的序幕。此后,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新中国的留学大潮开始向世界席卷而去。
52人去美国留学的次年,中美建交。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学生选择了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专业。
在金门岛,听到中美建交消息的27岁台湾陆军连长林正谊,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悄悄下水,游了三个小时后到达大陆,随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还在北京大学读大三的22岁青年易纲被派往美国学习经济及管理,初到美国时,他揣着2美元,一边留学一边靠给学校食堂洗盘子赚生活费。
两年后,林毅夫被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看中,推荐到芝加哥大学学习农业经济。
曾睡在易纲上铺的海闻从北大毕业,但没能拿到公费留学,只能考虑自费。于是他骑着自行车不停往返于学校与北京图书馆,抄写下美国大学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国,最后被加州长滩州立大学录取,成了改革开放后北大“自费出国第一人”。
10多年后,这三个命运轨迹若即若离的海归聚在一起,创立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也就是后来的国家发展研究院。
1994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张帆、易纲、林毅夫、德怀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闻、余明德、张维迎)
1984年被很多人称为“公司元年”。那一年,越来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经商”取代了“拿铁饭碗、挣死工资”,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公司,比如“海尔”、“健力宝”、“苏宁电器”、“联想”、“万科”也就此诞生。
同样是在1984年,留学这件事也迎来了大潮,这一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无数中国留学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气和梦想去往世界各地。
仅在1985年底,出国留学生的总人数就达到3.8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生7000人。
1985年,吴鹰从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辞职,考入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
1986年,阎焱、熊晓鸽、张朝阳、张亚勤去了美国。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国,再到加拿大,田硕宁也在这一年去了美国,之后成为亚投行第一任行长的金立群则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进修。
在之后的十多年间,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将回到中国,政界、学界和商界都将不乏他们的身影,中国未来的新技术、新理念和IT产业等将由他们担负支柱。
日渐商业化是90年代的显著特征。
1992年邓小平南巡,使改革开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经济上形成了强烈的号召力,再加上“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被确立为留学海归政策的指导思想,给留学潮又加了一把火。
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在1992年之后进入黄金盛年,互联网这项科学技术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开始商业化,展现其迷人的魅力,中国也正迎接这一股互联网冲击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国互联网大潮中,“海归”们也在这一时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张朝阳回国创业。
1999年国庆,李彦宏回国创业。
同年,陈一舟与两位斯坦福大学校友杨宁、周云帆回国后,创办了一个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后来的人人网。
尽管各种优秀“海归”或出于梦想,或出于商机选择回国,但这也难以掩盖这一时期中国大量的人才流失。
2002年,也就是中国被世界贸易组织接纳的次年,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一度达到了6.94∶1,也就是说,每7名中国留学生中仅有1人选择了回国。
进入新千年,一切都变得很快。
出国留学的方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自费出国留学限制被彻底废除,出国留学政策在培养高层次留学人才方面持续发力,吸引留学人员尤其是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为国服务所采取的政策不断健全,出国教育效益极大增强。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
与蒸腾上升的综合国力相对应的,就是此阶段滚滚洪流般的留学潮,中国已悄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
拥有更多选择的学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选择将孩子送出国去,出国留学逐渐呈现出了低龄化的趋势。
前首富王健林在儿子王思聪两岁时选择将他送到国外上寄宿学校,从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学,到英国温彻斯特公学,再到伦敦大学学院哲学系,王思聪一路在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养成了张扬的个性。
同样是前首富的刘永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1994年,刘永好将女儿刘畅送到美国西雅图小镇女子学校读高中。
出同样的选择的,还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读于佩珀代因大学;碧桂园二代杨惠妍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联想柳传志的女儿柳青就读于哈佛大学…
此阶段,不仅精英人士、商业大佬选择送子女出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国的队伍中。
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了60万。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了回国。从2003年开始,中国出国与归国人数之比不断缩小,2010年为2.11:1,2015年为1.28:1。
少数人的选择成了多数,近五年来回国人数占到了出国总量的70%。
更重要的是,归国人中,精英大有人在!
据调查,海归创业集中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海归创业者中,58.3%拥有个人专利,65.9%从海外带回了技术,绝大多数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先进水平。相对早年的迅速复制海外商业模式,近两年的海归技术人才在生物制药、AI、新材料等技术创业领域扎堆。
除了商业精英,还有一批国际公认的科技大咖归国。
2008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国决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张欣、张钠、王俊峰、刘青松、刘静、林文楚、任涛选择了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国外媒体评价: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如此重视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国。
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不知不觉中,一个曾经落后的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令世界惊奇不已。
这70年,是中国青年学子负笈海外、励志报国的70年,是中国教育学习、借鉴、赶超的70年,更是从人才输出到人才回归的70年。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的留学大军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输入了不竭的新鲜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离,推动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
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也衷心希望,祖国可以更加强大!